歷史來源:
【詩經(jīng)·大雅·廣葦】里寫到:不食其醬,不得其味。古人們很早就拿豆類做醬,用醬佐味了。這不單是民間的食材,就算是皇宮里的御膳房也離不開醬。宮里御膳上的醬講究的是四季分明:春季天兒里用的是“炒黃瓜醬”,數(shù)伏天兒吃的是“炒豌豆醬”,立秋了有“炒胡蘿卜醬”,數(shù)九時有更講究的“炒榛子醬”,這就是傳說的“宮廷四大醬”。想當年的皇上爺們,也都好“生菜蘸醬”這口。這些醬就是壓桌的小菜,不是預(yù)備拌面條兒用的。
據(jù)說在19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,由宮廷傳入民間。老北京的炸醬面有百吃不厭的美譽,在諸多的面食分布的地域最為廣闊。北方和中原一帶就不用說了,就連廣東、福建這些口味較為獨特的地區(qū),也十分熱情地接納了炸醬面。
有人說,炸醬面雖然不屬于任何一個菜系,卻可以稱之為中國的國粹,對于這種說法,我想有許多人是點頭贊許的。京城炸醬面面條是我國最常見的傳統(tǒng)面食之一,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馳名世界。炸醬面、京醬肉絲面是北京富有的特色食物,地道五滿炸醬汁料,調(diào)和特殊工藝制成三弦勁寬面身,根根入味、口感爽滑、嚼勁十足,讓你感受地道的老北京風味!
其實,又何止在中國,隨著北京人走遍世界的腳步,炸醬面在全球也頗有聲譽。在普通外國人看來,炸醬面就是中國飲食的精神符號,就像我們認準了壽司就是日本料理一樣。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中餐館里,老外們不用看菜單就會點的飯菜,首先就是炸醬面。
相關(guān)介紹:
老北京人吃炸醬面,講究的是小碗干炸。啥叫小碗干炸呢?有說這么做的,有說那么做的,還有更離譜的說是拿小碗盛醬的,都是瞎掰。甭管您怎么做的,完事把炸好的醬盛在碗里,拿根兒筷子從中間劃開,縫隙不合攏的就是上好的小碗干炸。就這個,一般人就做不好。
再說用什么醬,這也有講究?;\統(tǒng)的說,北城的人好用天源醬園的醬,南城的人喜歡用六必居的醬,回民則都是用桂馨齋醬園的醬。
天源醬園是百年老字號,創(chuàng)業(yè)于同治八年。天源的甜面醬和典型的京城甜醬菜,其制作技法都是由打?qū)m里傳出來的,很受北城人的歡迎,這跟老年間北城旗人居多有關(guān)。
六必居更早,相傳創(chuàng)于明朝中葉,六必居這三字還是明朝大學(xué)士嚴嵩題寫的呢。老板趙氏兄弟是山西臨汾人,店鋪開在南城。六必居醬菜的原料都有自己固定的產(chǎn)地。自制的黃醬,黃豆選自京東豐潤跟通州永樂店。甜面醬的白面選自京西淶水,那兒的小麥粘性大,六必居自己磨粉制作甜面醬,很受南城人的喜愛。
桂馨齋醬園也是百年老字號,創(chuàng)于乾隆元年。老板是南方人,店鋪開在南城騾馬市大街鐵門胡同南口。有朝廷的時候,桂馨齋的醬菜也是見天兒往御膳房里送的“貢品”。回民愛用桂馨齋的醬,跟南城是回民聚居區(qū)有關(guān)。
再有一講究兒就是菜碼,最講究的是“全碼兒”。象什么嫩豆芽、小水蘿卜絲、小水蘿卜纓,黃瓜絲、青豆、黃豆、半寸來長的韭菜段兒、芹菜末、青蒜、鮮豌豆、黃瓜絲、扁豆絲、韭菜段等為面碼兒。當然,這些個菜碼擱誰也找不全,按四季能買到什么就配什么?,F(xiàn)而今講究兒雖然不多了,但夏天的黃瓜絲、冬天的白菜絲、黃豆是必不可少。還有一條您記住嘍,就是蒜,吃炸醬面不就蒜,那是一輩子白干。什么您沒聽說過。哈哈,難怪,那是我剛編出來的。但吃面就蒜是必不可少。
醬炸好了往桌子中間一放,四周圍擺上各樣的菜碼兒,不論您是自家人吃,還是招待貴客,全拿的出手。不讓您垂涎欲滴才怪哪。
最后,還有一講究兒,就是盛面。把面從鍋里挑到碗里,必得是六成滿。您別忘了,剩下的地方得留著盛澆頭兒和面碼哪。面盛好了還不算完,得把碗里浮頭兒的幾根用筷子挑起來,再順一個方向放回去,這樣端上桌子的面條不亂,而且好看,特別是家里來客(讀“QIE”,讀三聲)的時候,要特別留神。就這點,小時候沒少挨說,要不怎么記的那么真著哪。
等您把面吃下肚兒,在來碗面湯,這叫原湯化原食。
關(guān)于制作:
關(guān)于老北京炸醬面的做法,那就各有講究了,詳情請見百度:https://www.baidu.com/s?ie=utf-8&fr=bks0000&wd=老北京炸醬面
更多【老北京】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歡迎閱讀:http://www.huagongsz.cn/laobeijingbuxie/laobeijing.shtml
(本文《老北京炸醬面》由福連升休閑鞋原創(chuàng)、整理,轉(zhuǎn)載請注明!)